中国高空作业平台行业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产能过剩以及不成熟的租赁模式,未能跟上中国自 2017 年以来令人瞩目的增长步伐。AI 采访了中联重科和柳工高空作业平台部门的负责人,了解他们如何应对国内和出口市场的挑战。
中联重科智能高空作业设备总经理任慧丽表示,中国高空作业设备市场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高空作业平台的数量庞大,更重要的是其增长速度过快。
任慧丽,中联重科智能门禁机械总经理。(图片:中联重科)中国的移动式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约为 68 万台,正朝着美国的规模迈进,而这仅仅用了不到 10 年的时间。
一年多前,该行业的年增长率预计达到40%甚至更高,而现在情况已经逆转。从1月到8月,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MEWP)市场下滑了55%。
“我个人认为,中国市场目前存在瓶颈。至于明年,我不能肯定,可能只会略有下降,但肯定会下降,到2027年将会触底,届时我们将看到变化。”
2027 年后,市场将变得更加稳定,“不会再像过去几年那样出现大幅上涨——那并不正常。”
“未来,增长将更加稳健,企业将开始在海外市场设立办事处。总有一天,中国的租赁车队规模会超过美国,但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种突然而呈指数级增长意味着制造商和租赁公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建立健康的运营和租赁模式。
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在三个关键领域进行调整:运营、服务和数字化。
现金问题
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现金流。许多租赁公司根本无力购买他们正在使用的机器。“租金持续下降,一些租赁公司面临付款问题,尤其是那些刚刚进入市场的公司。
“他们的财务状况并不稳健,这使得情况更加糟糕。他们从客户那里收到的款项甚至无法覆盖成本,面临着收款难题。”
中国市场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利用率仍然很高,而市场价格却跌至谷底。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设备利用率可以达到70-90%。”
“我们必须让中国的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租赁行业经历第一个发展周期,才能使其在资本和财务规划方面成熟起来。”
很显然,有些公司会破产,而那些能够长期生存下来的公司则都拥有正确的流程。
位于中国中联重科高空作业设备工厂的吊臂生产线。(图片:中联重科)“我无法准确预测哪些公司能够生存下来。一些大公司可以,一些小公司也可以。有些公司规模可能不大,但它们在当地运营良好,注重客户服务,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车队。”
此外,“如果谈到未来谁将面临挑战,首先是那些拥有大量柴油动力设备的公司,因为柴油动力设备的市场已经不大了。
“其次,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公司大幅增加了车队规模——他们购买了大量设备,而租赁价格却不断下降。”
未来,中国租赁公司的运营模式可能与欧美大型公司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中国将会出现像美国那样的综合性租赁公司,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租赁公司将与制造商建立某种联盟关系。
“例如,联合租赁公司不出租起重机,但在中国,如果一家租赁公司与起重机制造商关系良好,他们可能会考虑出租起重机。”
海外目标
此外,中国租赁企业将在海外设立自己的办事处,而不是通过收购进行扩张。
中联重科的ZS2023ERT电动剪刀。(图片由中联重科提供)这样一来,它们将形成类似的联盟。“大型租赁公司进军东南亚、非洲或其他地区时,会跟随制造商的脚步,在那里建立自己的租赁车队。”
车载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是制造商和租赁公司相互合作的另一种方式。“他们将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从海外市场来看,中国制造商也处于转型阶段,全球化是关键。
“我认为全球化意味着我们在海外市场设立研发、制造和服务中心,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本地化。”
“我们将转型成为一家本土化公司。”
毫无疑问,欧盟对中国进口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征收的关税造成了一些问题,但最终结果将是积极的。
“我们有很多欧洲客户——他们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非常满意,但由于关税问题,客户们都在担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犹豫是否购买,都在观望事态发展。他们考虑的是长远规划,所以关税对他们有影响。”
不出所料,中联重科对关税背后的理由持否定态度。“倾销是指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在出口市场销售设备。但对我们来说并非如此——考虑到配置差异,设备在欧洲的价格基本相同。”
“有人说,与其他一些国家的制造商相比,我们的设备价格低廉,但那是因为我们拥有高效的供应链。”
深思熟虑的步骤
柳工坦言,公司进入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时间较晚,且没有快速扩张的计划,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市场增速放缓以及海外市场面临的挑战。但柳工相信,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最终将有利于自身发展。
李颖,柳工接入公司总经理。柳工安防于 2021 年 1 月初作为集团内的一个独立事业部成立,拥有自己的工厂,位于镇江。
如今,在总经理李颖的领导下,柳工高空作业平台正致力于在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已成为中国第六大制造商。
李先生表示,柳工之所以能在中国排名第六,原因之一在于其拥有更广泛的制造能力,能够生产臂架部件。“很多厂家都能生产剪叉式升降机,但并非所有厂家都能生产臂架式升降机。”
新工厂目前已具备每年生产12,000把剪刀的能力,加上新建成的臂架式生产设施,每年还能增加5,000把的产量。而且,如果市场需求旺盛,产能还可以再提高20%至30%。
李说:“中国市场竞争太激烈,所以我们目前没有大规模扩张计划。”
其主要关注点将是中国的中小型租赁公司,目前这类公司多达 3000 家。
“一开始很难与顶尖的租赁公司竞争,因为他们已经与排名前五的汽车制造商建立了联盟。”
李补充道:“我们不想靠低价竞争。所以,我们会挨家挨户敲开每家小型租赁公司的门,继续这样做。”
从邻近的高速公路上,所有人都能看到柳工大厦。尽管如此,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增长,收入每年翻一番。
稳步增长
不出所料,增长仍然是公司的目标。但李表示:“我们必须保持谦逊。”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并不执着于与最大的制造商竞争,而是更注重质量和服务发展。
现在该公司拥有从 14 米到 38 米工作高度的各种剪叉式平板升降机和臂式升降机。
柳工还将专注于开发大型作业高度臂架,今年将推出 40 米至 60 米的型号,明年将考虑推出 70 米的臂架。
RT和履带式剪叉式起重机将随后推出,以扩展公司现有的12米平台高度RT剪叉式起重机和16米平台高度RT剪叉式起重机产品线。此外,公司还在开发10米至14米的紧凑型铰接臂起重机。
另一个重点是安全性。柳工刚刚将其安全系统升级到2.0版本,所有机械元件以及相关传感器等都将转换为数字化。
虽然李对该部门的发展方向很明确,但柳工所关注的中小型租赁公司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金流是一个问题,在租金如此低廉的市场中,小公司被迫接受非常长的还款期限。
未来租赁
李认为,未来五年内,中国现有租赁公司中将有多达50%停止运营。“他们或许不会破产,但可能会选择将车队出售给其他租赁公司,或者让设备老化。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出现,许多公司已经停止购买新设备,并将逐步退出这个行业。”李补充道,“从长远来看,这或许对整个行业有利。”
柳工医疗器械事业部的生产设施。可以肯定的是,要想保持竞争力,OEM厂商必须谨慎选择客户。“我们在销售设备前会进行认证,以确保他们不是高风险客户。”
另一方面,那些拥有健康成本结构的新兴小型租赁公司是柳工的理想合作伙伴。“这是我们战略的一部分——与这些公司合作,从而与它们共同成长。”
目前,任何公司在中国市场实现强劲增长都是不可能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内市场将保持平稳,因此增长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一些行业预测人士认为,未来两年国内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行业将会萎缩,要到 2027 年或更晚才能恢复正增长。
“因此,为了实现增长目标,我们必须增加国际销售额。”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产品进军伸缩臂叉装车市场。目前,一款14米伸缩臂叉装车正在研发中。该型号的原型车已经完成,而另一款7米型号则处于早期研发阶段。
保持联系


通过我们世界领先的杂志、新闻简报和每日简报,随时获取您所需的信息。

